朝鲜文人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探析
王红霞
次韵,亦称步韵,即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是和诗中要求最严格的一种。宋人程大昌言始于中唐的元白:“唐世次韵,起元微之、白乐天。”后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亦赞同此观点:“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这既是一种诗人之间用诗歌的形式进行交流的方式,也是后世诗人对前代诗人接受的一种重要方式。
天才诗人李白在世之时就以卓著的诗才和潇洒飘逸的人生态度成为盛唐诗歌的代表,被贺知章赞誉为“谪仙人”,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不少朝鲜时期的文人,李敬舆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敬舆(1585—1657),字直夫,号白江,又号凤岩,是朝鲜时期的著名诗人,生于世家大族,是世宗庄宪大王第七代孙,家学渊源,崇尚儒学,为人品行高洁,颇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概。今有《白江集》传世,存诗490首,其诗体裁丰富、题材广泛。
一 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概述
李敬舆现存作品中有14首是次韵李白之作,这些次韵之作从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均能看出受李白的影响,现将李敬舆次韵李白之作以及李白原诗用表格的形式罗列于下:
序号 | 李敬舆次韵诗 | 李白原诗 |
1 | 次李白韵以下在沃州 |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
2 | 次李白韵咏老人星 |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
3 | 逢故乡人,次李白紫极宫感秋韵 | 浔阳紫极宫感秋作 |
4 | 次李白韵咏仲秋月 |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 |
5 | 次李白韵(无才忝东阁) |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
6 | 次李白韵悼俞子先 |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
7 | 次李白韵咏怀 |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
8 | 次李白韵(露洗火云蒸) |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
9 | 次李白韵赠山人善文 |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
10 | 次李白韵(上林早借枝) |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
11 | 次李白韵赠珎岛守 | 赠张相镐(其一) |
12 | 李白韵忆耽罗谪客 | 送杨少府赴选 |
13 | 次李白韵忆李将军 | 赠常侍御 |
14 | 次李白韵忆耽罗客 |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
上表所列之诗均作于1646年,是年李敬舆六十一岁,年过花甲,却遭遇了不虞之变:“积前事命绝岛远窜,遂配珎岛。三月渡海,又命围篱安置。”不仅被削夺官爵,还被发配珍岛,限制了人身自由,跌入了仕途和人生的最低谷,怀揣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一生仕途不顺的李白自然而然的进入其视野,成为其次韵和模拟的对象。
这些诗歌从题材而言,可以分为寄赠诗和咏怀诗;形式均为五言古体;从用韵来看,以下八首与李白原诗完全相同:《次李白韵以下在沃州》、《次李白韵咏老人星》、《逢故乡人,次李白紫极宫感秋韵》、《次李白韵》(无才忝东阁)、《次李白韵》(露洗火云蒸)、《次李白韵赠珎岛守》、《次李白韵忆耽罗客》、《次李白韵忆李将军》。其余六首均有变化,具体情况如下:《次李白韵咏仲秋月》中“天上露沾桂,庭前霜着菊”一联是“一屋(仄)入声”,李白原诗句“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却是“八齐(平)”;《次李白韵悼俞子先》中“披脑示情素,提耳示勉励”一联是“八霁(仄)去声”,李白原诗句“双萍易飘转,独鹤思凌历”落韵为“十二锡(仄)入声”,而李敬舆次韵诗予以改正。同时,该诗从“依然昨夜梦,握手终南第”到结尾的诗句,是李敬舆依韵发衍而作;《次李白韵咏怀》中“欲结千里梦,已散千里魂”一联是“十三元(平)”,李白原诗句“金蓖刮迷眼,灵台息战争”落韵为“八庚(平)”,而李敬舆次韵诗予以改正;《次李白韵赠山人善文》中“恨余尘容浊,羡尔秀骨清。别来未去几,偶然忝科名。县斋一来届,跋涉劳远程。禅门已启钥,妙诀到无生。临别意难尽,各希存令名”五联均是“八庚(平)”,而李白原诗句“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是“八庚(平)”,“莫云心似灰,时复气吐虹”一联却是“一东(平)”,可见,李敬舆未依此二句韵字作诗;《次李白韵》(上林早借枝)中“自怜微诚切,谁论世事空”一联是“一东(平)”,李白原诗句“时当鸱枭翔,一播鸣凤音”落韵为“十二侵(平)”,而李敬舆次韵诗予以改正;《李白韵忆耽罗谪客 》一联是“十二侵(平)”,李白原诗句“我甘丛棘囚,君应宣室召”落韵为“十八啸(仄)去”,而李敬舆次韵诗予以改正。同时,该诗从“布衣换青蒲,墨绶专城临”到结尾的诗句,是李敬舆依韵发衍而作。
二 李敬舆次韵李白寄赠诗分析
李敬舆次韵李白的寄赠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次李白韵以下在沃州》;《次李白韵》;《次李白韵悼俞子先》;《次李白韵》;《次李白韵赠山人善文》;《次李白韵赠珎岛守》;《次李白韵忆李将军》。其中两首《次李白韵》李白原诗是寄赠诗,但李敬舆次韵之后所作的是咏怀诗,因而李敬舆次韵李白的寄赠诗一共有五首,如下表:
诗题 | 次李白韵(以下在沃州) | 次李白韵悼俞子先 | 次李白韵赠山人善文 | 次李白韵赠珎岛守 | 次李白韵忆李将军 |
寄赠对象 | 君主 | 亡友 | 友人 | 官员 | 烈士 |
写作目的 | 干谒君主 | 悼念亡友,抚今追昔 | 赞美友人,怀念往昔 | 表达志向,感谢恩泽 | 赞美英雄 |
由上表可以看出李敬舆寄赠诗的寄赠对象主要为三类人,分别是君主、友人和同僚。而14首李白原诗中有7首是寄赠诗,其中与上表相对应的五首李白原诗如下:
诗题 |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 赠常侍御 |
寄赠对象 | 亲人 | 官员 | 官员 | 官员 | 友人 |
写作目的 | 赞美从弟,视为知音,愿共谋大业。 | 赞美贤臣,批判奸人。 | 怀才不遇,渴望知己。 | 赞美安史之乱张镐为国立功,渴望投其麾下效力。 | 立志匡扶天下,欲常侍御荐之。 |
由上表可以看出李白寄赠诗的寄赠主要对象也有三类人,分别是亲人、官员和友人。虽然李白和李敬舆两人的寄赠对象有差异,但由于二人有相似的人生遭际,所以创作动机和表达的情感很相似。以李敬舆《次李白韵悼俞子先》和李白原诗《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为例加以说明,两首诗的诗歌文本如下:
次李白韵悼俞子先
汲称汉庭直,傅期啇川济。况树浴日功,双手扫氛翳。几牵至尊裾,无忝相公裔。声名从此大,藉藉中兴际。深识安危几,独陈宗社计。弥切明时忧,欲回狂澜逝。汉文方兴化,洛阳谩流涕。拟定千年业,思成一代制。戒切六马奔,力当万牛势。而我托襟期,初从弱冠岁。鸡鹤早同群,鵷鹭晚联袂。君寻谷口耕,余鼓湖上抴。夙抢金矢姿,宁使瓠瓜系。不愿青紫荣,相希道义丽。世道有污隆,人世易衰替。卧病车马稀,投慌荆棘蔽。春来枉手札,慰我蛮乡滞。披脑示情素,提耳示勉励。日月曾几何,流光按白帝。依然昨夜梦,握手终南第。衰容对枯槁,高论听精诣。那知一昔间,凶闻传海㵝。心惊怳非真,理遣情还系。所悲国无人,宁论凶若弟。嶙峋槛未缉,失此金作砺。顾瞻圣明朝,谁是邦家卫。空吟殄瘁诗,虚指山河誓。重篱似笼鸟,骑尾同蝉 。可怜百首囚,岂若黄壤闭。况复病在床,朝暮人间世。斯须更何恨,泉路百年契。无限天涯泪,吞声满老眦。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虹霓掩天光,哲后起康济。应运生夔龙,开元扫氛翳。太微廓金镜,端拱清遐裔。轻尘集嵩岳,虚点盛明意。谬挥紫泥诏,献纳青云际。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挂帆秋江上,不为云罗制。山海向东倾,百川无尽势。我于鸱夷子,相去千余岁。运阔英达稀,同风遥执袂。登舻望远水,忽见沧浪枻。高士何处来,虚舟渺安系。衣貌本淳古,文章多佳丽。延引故乡人,风义未沦替。顾侯达语默,权子识通蔽。曾是无心云,俱为此留滞。双萍易飘转,独鹤思凌历。明晨去潇湘,共谒苍梧帝。
《次李白韵悼俞子先》一诗是李敬舆为悼念挚友俞子先而作。俞子先,生卒年不详,字伯曾,号翠轩。曾任伊川知县。张维有诗《寄俞子先》、《送俞子先宰伊川》,郑弘溟有诗《敬次朱夫子赠别张敬夫韵奉赠赵蜚卿浦渚令公行史。兼示俞子先》,李植有《送俞子先谪守伊川县》、李明汉有《别伊川使君俞子先》、金光炫有《送伊川俞子先》、姜大遂有《送俞子先左知伊川》,可知其与当时文人张维、李明汉等均有交游。李敬舆与俞子先相识甚早,“而我托襟期,初从弱冠岁”,在后来的仕宦生活中都因官场失意而遭贬谪,“世道有污隆,人世易衰替。卧病车马稀,投慌荆棘蔽”,所以二人惺惺相惜。在李敬舆被削夺官爵发配珍岛期间,俞子先的来信,对诗人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春来枉手札,慰我蛮乡滞”,二人之深情厚谊溢于言表。同时,诗人还抒发了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懑之情:“顾瞻圣明朝,谁是邦家卫。空吟殄瘁诗,虚指山河誓”。李敬舆的这首次韵之作与李白原诗《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的情感表达极为相似。李白原诗写于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期间,权即权昭夷,高山人及顾氏生平事迹不详,李白“尝与权昭夷有学道服丹之谊”。被赐金还放后的李白亦悲愤难抑,借写给友人之诗作来发泄内心的不平,诗歌“直写胸怀,一豁愤惋,稍更骚人面目矣。末路凄婉,尤有楚调,若其骨气英特,可以直追正始”
再来看一组次韵之作:
《次李白韵》
星瞻此辰远,地与南极对。偏邦非域中,沉此沧暝外。弹丸着水面,谁云隔衣带。星分翼轸回,浪接蓬莱会。波撼土疑浮,山拥天失大。臣罪堪鈇钺,授荒荷仁爱。傍看丛棘高,仰恃苍穹盖。何必藏鱼腹,依然卧鳌背。玉露炎蒸卷,金风节序代。恋缺劳梦魂,悲秋增感慨。只恨樗散姿,贪荣不知退。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次李白韵以下在沃州》一诗,诗题标注该诗作于沃州(珍岛),抒写了李敬舆凄凉孤寂的流放生活。“星瞻此辰远,地与南极对。偏邦非域中,沉此沧暝外。”描述了李敬舆远离故土,身处蛮荒的生存状态。“傍看丛棘高,仰恃苍穹盖”两句则呈现了李敬舆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仅惨遭流放,还被围篱安置,身处丛棘之中,失去人生自由。而李白原诗《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则是感慨空有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其生存境遇虽不像李敬舆流放期间那般艰难,但二人均在诗歌中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
其余三首的情况如下:李敬舆在《次李白韵赠珍岛守》一诗中咏叹说: “简拔更分麾,临莅邵名珎。我作泽畔客,受玦此来臻” ,可知李敬舆与珍岛守有过交往,在写给珍岛守的寄赠诗诗中再次提到自己遭贬到珍岛之事,对珍岛守在其落难之时,施以援手的仁义之举赞赏不已:“我作泽畔客,受玦此来臻。不是识面旧,相逢倾盖新。莫道管兴鲍,谁云越视秦。拜关乆要情,特以高义亲” 。该诗次韵的是李白的《赠张相镐》(其一),李白原诗表达了对张镐在国家危难之时,能肩负起平定叛乱之的褒扬之情:“诸侯拜马首,猛士骑鲸鳞。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圣智不失时,建功及良辰。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倒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臻。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李白还在诗歌中描述了自己的有志难酬的艰难处境:“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希望张镐将自己纳入麾下,从而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的愿望。这两首诗的寄赠对象均为官员,珍岛守为珍岛地方官,张镐则是唐肃宗时期宰相。
李敬舆《次李白韵忆李将军》盛赞了李将军为国捐躯的壮举:“屈指古烈士,谁似将军者。捐身誓褁革,免胄耻全瓦”。李白《赠常侍御》一诗也对常侍御(按:生平事迹不详)穷有所守,达有所为的品行赞誉有加,并引以为知音:“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
李敬舆《次李白韵赠山人善文》赞美了山人善文勤勉好学,不慕荣利的精神追求:“我时负笈游,识汝缁流英。永夜伴书灯,不眠闻舌耕。常勉玄机静,不屑轩冕荣”。李白《邺中赠王大》(按: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赞扬王大(按:一说王大即王昌龄。)是建功立业的知音:“几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
从以上五首诗的解读可知,李敬舆次韵李白的寄赠诗不仅用原韵,而且与李白原诗赠答对象极为相似,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意蕴亦较为接近,都在诗歌中诉说自己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愤懑。但需要注意的是,从诗歌文本来看,李白对寄赠对象不完全是赞美之情,更多是为了干谒权贵,希望得到赏识,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李敬舆对寄赠对象除了表达赞美之情外,还向寄赠对象倾诉了心中苦闷,希望得到寄赠对象的理解和帮助,这应当说这是李敬舆学习李白诗歌而不囿于李白诗歌的结果。
三 李敬舆次韵李白咏怀诗分析
李敬舆次韵李白的咏怀诗共有九首,分别是:《次李白韵咏老人星》、《逢故乡人,次李白紫极宫感秋韵》、《次李白韵咏仲秋月》、《次李白韵》、《次李白韵咏怀》、《次李白韵》、《次李白韵》、《李白韵忆耽罗谪客》、《次李白韵忆耽罗客》。其中《次李白韵 》(无才忝东阁)属于咏怀诗,但次韵李白的却是李白的寄赠诗《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另外一首《次李白韵》(露洗火云蒸)次韵的却是李白的寄赠诗《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所以对这两首次韵诗无法与李白原诗进行比对,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下表为李敬舆七首咏怀诗诗和李白原诗的对照表:
序号 | 李敬舆次韵诗 | 李白原诗 |
1 | 次李白韵咏老人星 |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
2 | 逢故乡人,次李白紫极宫感秋韵 | 浔阳紫极宫感秋作 |
3 | 次李白韵咏仲秋月 |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 |
4 | 次李白韵咏怀 |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
5 | 次李白韵 |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
6 | 次李白韵忆耽罗谪客 | 送杨少府赴选 |
7 | 次李白韵忆耽罗客 |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
李敬舆之所以选择次韵李白的咏怀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济世报国思想的认同。无论是李敬舆还是李白,他们都怀揣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渴望兼济报国。如李敬舆《次李白韵咏老人星》和李白原诗《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次李白韵咏老人星》文本如下:
古人求长生,采药蓬莱岛。我来此仙乡,幸邻南极老。清辉掩朱鸟,瑞色连黄道。相随波上下,几看海枯槁。必待三秋见,常教五云抱。光输北辰远,影入沧溟倒。每与昏为期,不共日争早。还期圣人出,已入使臣草。长愿玉宇清,夜夜分翳扫。持此奉明主,千年仰穹昊。
该诗作于李敬舆被贬期间。老人星又称寿星、南极仙翁,自古被人们视为吉星,但是它的位置太偏南,在我国北部看不到,只有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才能在短暂的时段里在较低的南天看到它。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的纬度大约在北纬三十度及以南的区域,今天韩国的纬度大约在北纬三十四到三十八度之间,由此基本可以判断,李敬舆当时所在的位置当是韩半岛以南的某个岛屿。此时的李敬舆仍身处艰难的困境之中,但他仍“位卑未敢忘忧国”,在《次李白韵咏老人星》一诗的末尾处写道:“还期圣人出,已入使臣草。长愿玉宇清,夜夜氛翳扫。持此奉明主,千年仰穹昊”。即使个人身处险境,考虑的也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是非得失,仍期君主明,圣人贤,国家清明。而李白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中写道: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郢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
面对盗寇兴乱,涂炭生民,李白“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思归而不忍离,内心忧伤不已。“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寇贼猖獗已极,内心充满忧愁,然而却无能为力,只能质问苍天,希冀昊天能将盗寇扫除,还清平盛世。无论是李敬舆的忧国忧民,还是李白的怒而问天,其中都渗透着两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李白见证过安史之乱,李敬舆见证过壬辰战争、丙子战争,作为渴望兴邦救国的仁人志士,二人相似的经历自然而然也就催生了相同的爱国共鸣。应当说,李敬舆在次韵李白咏怀诗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李白的爱国情怀所打动。
再如李敬舆《次李白韵》和李白原诗《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李敬舆在诗中写道:“物理否还泰,天心仁且公。君看唐子方,终报宋仁宗”。“唐子方”指的是北宋著名谏臣唐介,唐介(1010年-1069年),宋神宗宰相,为人耿介,不畏权势,秉公办事。李敬舆自比唐子方,相信自己能够忠君报国,实现政治理想。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一诗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怀:“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时当鸱枭翔,一播鸣凤音。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李白登临古迹,想象当年楚汉战争的壮烈景象,渴望自己也能做一名“豪圣”。拨乱反正,济世安民。从这些豪迈的诗句可以看出李敬舆和李白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他们都不甘心做一介俗儒,希望能在政治上大有作为,成为“豪圣”,实现鸿鹄之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敬舆和李白在政治理想上的一致性,这种相似的价值取向,使得李敬舆在次韵李白诗歌时,自然而然就有了相似情感抒发。
第二、韶华易逝的年命之感。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而成的咏怀诗,受李白原诗的影响,多有感慨年命之悲的作品。比较典型的是李敬舆对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作》一诗的次韵。天宝九年,近知天命之年的李白面对萧散的秋景,写了《浔阳紫极宫感秋作》,文本如下:
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静坐观衆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该诗表达了李白归隐林泉之心,风格雅尚冲澹,其中所包蕴的情感亦引起了后世诗人的广泛共鸣,苏轼、黄庭坚等人均有次韵之作,据相关学者统计,现存韩国朝鲜时期的诗文集中有一百余首次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作》的诗作,其中就有李敬舆所作的《逢故乡人,次李白紫极宫感秋韵》:
尔自故乡来,慇勤问松竹。昨夜梦江南,波添泪一掬。泛湖烟艇孤,霑霜老树独。泥巢海燕辞,露渚沙鸥宿。物色昔时同,归期何日卜。云萝咲厚颜,猿鸟怨迷复。魂归沧溟阔,舟楫恐顚覆。依然一枕上,已觉黄粱熟。
李敬舆该诗与李白原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年命之悲,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是李敬舆被贬异乡期间,不可避免的情感需求,也是李敬舆在诗歌创作上不完全因循李白,对李白原诗《浔阳紫极宫感秋》的一种情感延伸。尤其是其中“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一联内蕴丰富,49岁已近知天命之年,人生已过半,不免会引发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惋惜和反思。但此时的李敬舆并非49岁,而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他对年命之悲的感受比起别的文人更为深刻。他所面对的已不是“四十九年非”,往日之“非”已经太多,余下的时光越来越少。面对“芸萝咲(古同“笑”)厚颜,猿鸟怨迷复。魂归沧溟阔,舟楫恐颠覆”的迷茫过往。李敬舆选择“依然一枕上,已觉黄粱熟”的随缘自适的生活。这与李白诗中“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几句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是基本一致的,面对无力改变的事实,不如回归园田、回归自我。
除了该诗外,李敬舆次韵李白的其他咏怀诗也或多或少流露出了年命之悲。如《次李白韵咏老人星》“相随波上下,几看海枯槁。必待三秋见,常教五云抱。光输北辰远,影入沧溟倒”,时光不停的的流转,与其为之困惑,索性选择“每与昏为期,不共日争早”随性生活。再如《次李白韵咏仲秋月》“仲秋三五月,开云忆退之。天涯动羁愁,镜里惊丑姿”,时光易逝,容颜已老,“追思祸福倚,总为功名欺。从命始自悔,到此将怨谁”,只怪往昔执着于功名,如今才知原来福祸相倚,责任在己,不可怨恨他人。从李敬舆的诗歌中所流露出的辞别往昔,珍惜当下的人生体悟,应当说与受李白“知非”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综上,李敬舆对李白咏怀诗的接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李敬舆对李白诗歌中兼济报国思想的认同,这种思想上的共鸣是李敬舆次韵李白咏怀诗歌不可或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李敬舆对李白咏怀诗中“知非”思想的接受,对时光易逝的年命之悲的咏叹。此外,李敬舆在接受李白诗中的咏怀内容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思乡情感融入其中,李敬舆在诗中多次提到江南故土,比较典型的如“尔自故乡来,殷勤问松竹。昨夜梦江南,波添泪一掬(《逢故乡人,次李白紫极宫感秋韵》)”,再如“遥望山河隔,何处是乡园。(《次李白韵咏怀》)”,相比较李白,李敬舆咏怀诗中的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在学习李白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一种再创造。
四 李敬舆次韵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原因
李敬舆对李白诗歌思想的接受,主要侧重于对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的接受。李白集儒道于一身,在他的诗歌中,既蕴含有建功立业,兼济报国的儒家思想,也有隐逸求仙,追求不老长生的道家思想。但纵观李白的一生,“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追求一直是其思想中的主旋律。但是,在李敬舆次韵李白的诗作中对道家思想的接受比重却大于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李敬舆次韵李白的14首五言古诗中,有7首与道家归隐山林,服食丹药有关,而与儒家思想有关的诗歌仅5首。而14首李白原诗中,有9首与儒家兼济报国的思想有关,与道家思想有关的仅3首。我们可以看出李敬舆的14首次韵诗中,与道家思想有关的诗歌数量是最多的,而李白的14首原诗中,与儒家兼济思想有关的诗歌数量最多的。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多舛的人生际遇和坎坷的政治遭遇。李敬舆生逢乱世,其政治生涯极为坎坷,七岁就目睹了壬辰战争,壮年时期又见证了满族入侵而导致的丙子战争,花甲之年又因忠言进谏惹怒皇帝被削夺官爵,流放珍岛。李敬舆之子李敏叙在《先考领议政府君行状》一文中写道:
丙戍(1646)春,姜庶人狱起。初,御膳有毒,上自内狱治之,已而下其狱。公以大臣参鞫狱,辞有连赵庶人者,鞫厅皆削去之。公曰鞫听故事,罪人辞语不得增删,衆议不听。狱既具,上悉召大臣公卿于宾厅,下严旨,因促正姜罪。公与大臣启以全恩之说,以唐太宗处丞乾坤事三启。上批亦峻,领议政金公瑬先以严旨意斥去,公与他大臣待罪阙门外。上怒亦震,罪大臣等不待批径退阙门外,问其时班首,时公位次居首,遂命削夺官爵。门外黜送,公出江外待命,居十余日,积前事命绝岛远窜,遂配珎岛。三月渡海,又命围篱安置。时上怒不可测,群臣莫敢言者,公既然在谪,不以患难为忧戚。每言曰事君无愧于心则可矣,至于祸福命也。看书籍课子弟学业以为娱……言者皆以公尽忠获罪为言。
不仅如此,在被流放的过程中,还一度被围篱关押,失去人身自由。遭此大难,对李敬舆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虽然在流放的过程中,李敬舆“看书籍课子弟学业以为娱”,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对待贬谪期间的生活。然而尽忠报国、直言进谏却最终获罪削官,这样的遭遇虽问心无愧,但难免会使李敬舆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感到失望,这是李敬舆诗歌中出现道家归隐山林、求仙问药的内容的重要原因。十六世纪末李氏朝鲜党派之争越演愈烈,一直持续到朝鲜朝末期。无休止的党争对整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内耗,也引发了1627年和1636 的“丙子胡乱”,将整个国家推向了深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敬舆的政治理想更加难以实现。与此同时,李敬舆年事已高,流放生活不知何时能结束,对年老的李敬舆来说,人生路亦不知还有多长,因此,道家思想中追求隐逸、长生的思想逐渐在李敬舆的心里滋长,并占得一席地位。
第二、贬谪珍岛的经历。李敬舆被贬蛮荒之地,无法保全自身,更无法参与国家政事,只能选择全身远害。此时的李敬舆自身遭难,无法“济苍生”,“安社稷”。于是他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追求个人的安宁。如前提到的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作》一诗,诗中“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几句,表达了李白不求长生,只希望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林泉,不问世事的愿望。而李敬舆次韵此诗所作的《逢故乡人,次李白紫极宫感秋韵》一诗中“依然一枕上,已觉黄粱熟”一联所呈现出的自在生活,随缘自适的生活态正是对李白“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的继承。李敬舆诗中这种追求隐逸生活的内容还有不少,如《次李白韵咏老人星》中“光输北辰远,影入沧溟倒。每与昏为期,不共日争早”所呈现出来的与世无争、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又如《次李白韵》中“庶收桑榆境,得免简册诮”一句,宁愿回归桑榆之境,也不愿身居庙堂,忍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反观李白被李敬舆次韵的14首诗中,尽管表现其追求归隐生活的思想倾向的作品数量并不是最多的,但其“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的洒脱思想却对李敬舆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尽忠获罪的冤屈使得李敬舆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感到十分失望,故而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远离是非,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寻仙问药,追求不老长生之术。如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一诗中“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一句是李白寻仙问药,追求长生不老的生动写照,而李敬舆也有寻仙问药,追求长生不老术的诗歌作品,如《次李白韵咏老人星》一诗中“古人求长生,采药蓬莱岛。我来此仙乡,幸邻南极老”几句,这些诗句中提到的蓬莱仙乡,南极老人星与寻仙问药,延年益寿有关。李敬舆《次李白韵》一诗中“仙路逢瀛接,天文翼轸照”一句,这是诗人对面对衰世,无力改变现实,在艰难的处境中寻仙问道的真实再现。
总之,李敬舆次韵李白诗的原因主要是受李白诗歌内容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李敬舆诗歌创作中对李白诗歌思想内容的接受,也体现在李敬舆遭遇人生的低谷期时产生出与李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精神共鸣,由此创作出了一系列的次韵之作。同时,李敬舆次韵李白的诗歌并不是一味的模拟,而是在保持自身创作特点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再创造。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模拟》一文中说:“盖貌异而心同者,模拟之上也;貌同而心异者,模拟之下也。”可见,判断摹拟之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原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李敬舆次韵李白诗即属于“貌异而心同者”,自然是“模拟之上也”。